大马加码公共交通投资 PPP模式成关键融资手段

近年来,马来西亚公共交通投资步伐加快,多个州政府相继推出轨道交通项目,以缓解交通拥堵,并提升城市可达性。然而,高昂建设成本与政府债务压力,使得融资模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。

投资步伐放缓后再提速
马来西亚公共交通投资在2018年全国大选后大幅放缓,原因在于政府削减财政赤字及控制不断攀升的国家债务。截至2023年9月,国家债务已达1.24万亿令吉,使得政府在大型基建项目上的支出更为谨慎。

然而,近年来,各州政府纷纷推动轨道交通项目。例如,槟城在今年1月启动槟城轻快铁(Mutiara Line),预计2031年完工;雪兰莪Kita轨道线正处于前期规划阶段,总长211公里,涵盖沙白安南至雪邦,并延伸至森美兰。与此同时,连接金马士至新山的95亿令吉电气化双轨铁路(EDTP)也接近竣工,电动列车服务(ETS)已在昔加末开通,并计划于9月延伸至新山。

新山E-ART模式引发讨论
在新山,政府选择采用自动快速公交系统(E-ART),而非造价更高的轻快铁(LRT)。据悉,新山LRT造价高达167亿令吉,而E-ART预计仅需70亿令吉,且建设周期更短。然而,E-ART的造价仍高于其他类似项目。RHB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,新山E-ART造价每公里1.47亿令吉,相比之下,古晋ART造价仅每公里8580万令吉。

E-ART项目预计采用公私合营模式(PPP)进行融资,这与政府对吉隆坡-新加坡高铁(HSR)采取的全额私人融资模式有所不同。HSR全长350公里,预计成本高达1000亿令吉,远超E-ART。然而,PPP模式下,政府与私营企业的风险分配仍是市场关注的核心。

PPP模式可行性受考验
公共交通项目往往面临运营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的问题,因此许多国家均依赖政府补贴。印尼雅加达-万隆高铁因成本超支,政府不得不将特许经营期从50年延长至80年,并提供国家资金作为贷款担保,导致财政负担加重。

此外,ART系统本身的可行性也备受质疑。去年11月,印尼政府因技术问题宣布退还中国制造的ART列车,原因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失效、未能自动刹车等。在中国佛山,全球首个氢能ART也因成本上升及乘客需求不足而暂停运营。

融资方式与政府角色之争
针对公共交通融资问题,经济学家Geoffrey Williams指出,政府资金应仅用于具有明确社会效益的项目,否则可能挤压私人投资,并推高政府债务负担。目前,政府年度债务偿还额接近500亿令吉,使财政支出更具挑战性。

另一方面,YTL建筑公司则支持PPP模式,并表示愿意参与新山E-ART项目。公司指出,PPP若结构合理,可确保项目的财务可持续性。其子公司YTL快铁(ERL)便是PPP成功案例之一,至今仍维持99.7%的准点率。

MY Mobility Vision首席执行官Wan Agyl Wan Hassan认为,政府在公共交通投资上应“有一定的参与度”,例如通过PPP模式或提供财政担保。如果完全由私人融资,可能导致沿线土地成本上升,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可负担性。此外,他建议新山政府考虑高架快速公交(BRT),因其建设成本更低,并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路线,而高架ART一旦建成,将难以修改线路。

结语:公共交通投资能否改善出行?
尽管各州政府加快轨道交通建设,市场仍存疑这类投资能否有效缓解交通拥堵。Endau Analytics创办人Shukor Yusof认为,马来西亚人依赖私家车,通勤铁路的使用率难以显著提升,除非公共交通具备价格优势、便利性及高效性。

随着政府推动更多PPP模式的基建投资,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:政府能否平衡基础设施建设、财政可持续性及民生需求,确保这些多亿令吉的投资能够真正提升公共交通效率,并推动经济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