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大批中国汽车品牌进入马来西亚市场,引发本地车企的竞争压力。业界人士警告,若这一趋势持续,马来西亚汽车行业可能面临衰退风险。
市场竞争激烈,本地车企警惕
宝腾控股(Proton Holdings Bhd)首席执行官李春荣博士近日表示,他从未见过如此多的新品牌和车型涌入马来西亚市场,而大部分品牌都成为宝腾的直接竞争对手。
他指出,2023年在马来西亚推出的35款新中国品牌车型中,77%为完全进口(CBU)、20%为半散装进口(SKD),仅有3%为本地组装(CKD)。
“这情况不会持续太久,政府不太可能长期允许大量CBU和SKD车型进入市场,”李春荣强调,并指出在这35款车型中,仅有3款具备足够的市场规模进行本地组装,但未来销量能否持续增长仍存在不确定性。
此外,他提醒消费者,若这些新品牌最终退出市场,车主可能面临售后服务缺失的问题。
政策倾斜引争议,业界呼吁公平竞争
一名业内资深人士对《Starbiz 7》表示,中国品牌的进入虽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,但政府应确保市场公平竞争,以维持本地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她指出,马来西亚本土汽车企业长期以来投入大量资金、人力和培训资源,为市场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发展。然而,一些中国车企凭借CKD模式获得政府激励和税务优惠,却仅进行少量本地组装,实质上仍以进口形式运作。
“这些企业能提供大幅折扣,因为它们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,后者正努力向海外输出中国市场过剩的约1000万辆汽车,”她透露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一家由两家政府关联公司(GLC)持股的本地汽车组装厂,竟允许中国车企使用其工厂和技术团队。她质疑:“为什么他们会让竞争对手受益?除非这其中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合作关系。”
中国品牌冲击市场,日系车企寻求突围
中国品牌的迅速崛起,对本地车企的市场份额形成冲击。Bermaz Auto Bhd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拿督Francis Lee坦言,中国品牌的竞争优势确实影响了公司去年销量,但他也表示,马自达(Mazda)近年来并未推出新车型,而集团旗下的起亚(Kia)则凭借丰富的CKD车型进入市场。
“起亚和马自达各有优势,前者能够迅速适应市场趋势,而后者更注重传统工艺细节。”他说。
此外,Bermaz Auto作为中国品牌小鹏汽车(Xpeng)G6车型的马来西亚经销商,每月接获约100份订单,显示本地消费者对中国电动车的接受度逐步提升。
未来展望:混合动力车成市场新趋势
展望2024年,业内人士认为,本田(Honda)与第二国产车(Perodua)是少数能维持销量增长的传统品牌,主要得益于新车型的发布。
“Perodua的市场定位在经济型车领域,因此能保持市场份额。本田也能持续增长,因为他们定期推出新车型。”她分析道。
另一方面,Bermaz Auto计划在未来三到四年内重点发展混合动力车(Hybrid)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(PHEV)。Lee表示,该公司相信这两种车型更符合马来西亚市场需求,并与马来西亚汽车协会(MAA)的观点一致。
随着政府即将实施RON95燃油补贴合理化政策,业界呼吁政府加快推广混合动力车,并加强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。
“马来西亚仍严重缺乏充电设施,政府可以建议国家电力公司(Tenaga Nasional Bhd,TNB)投入资金,主导充电站建设。此外,政府应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高层住宅项目中配备足够的充电站,以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车。”该人士建议。
她强调,“续航焦虑”仍是马来西亚电动车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,政府应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措施,以加速本地市场的电动车普及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