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雇员公积金(EPF)去年吸引了超过130亿令吉的自愿缴纳,涉及超过120万名会员,占EPF 1600万名会员的7.5%,或870万活跃缴纳者的14%。
这一增长得益于政府推出的i-Saraan计划,该计划特别针对自雇人士与零工经济工作者,提供20%的缴纳激励(每年上限500令吉)。此外,2023年年度缴纳上限从6万令吉提高至10万令吉,也进一步推动了自愿缴纳的增长。
尽管这一趋势显示出国民退休储蓄意识的提升,但也可能对银行业的存款结构和资金成本产生深远影响。
银行存款结构面临调整
银行长期依赖活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作为低成本资金来源,以支持贷款业务,而相比之下,同业拆借、债券及外部融资通常面临更高的市场利率。
EPF提供5%-6%的稳定股息回报,可能导致部分资金从银行存款流向EPF。国家银行数据显示,尽管马来西亚银行体系的核心存款(活期、储蓄和定期存款)在过去十年增长27%,但定期存款在2024年12月下降近10%,至6113亿令吉,相较2014年4月的峰值6762亿令吉有所减少。
与此同时,活期存款几乎翻倍至5300亿令吉,储蓄存款增长75%至2385亿令吉,总存款整体增长近60%至2.44万亿令吉,主要受非核心存款激增133%推动。
Williams Business Consultancy创办人兼董事Geoffrey Williams表示,EPF的投资回报率长期高于银行存款,尤其是去年推出的“第三户口”(Account 3),允许随时提取且维持较高收益率,进一步吸引资金流入EPF。
前投资银行家Ian Yoong Kah Yin指出,EPF股息率长期跑赢银行定存,使其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储蓄工具。
“2023年,EPF的传统存款派息5.5%,伊斯兰存款5.4%,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2.5%至3.5%的利率。预计2024年EPF派息仍可维持在5.5%至6%之间。”
银行如何应对存款外流?
面对存款结构的变化,银行正调整业务模式,减少对存款利息收入的依赖,并转向非利息收入(Fee-based Income)。
Yoong指出:“银行如今更倾向于提升非利息收入,以优化股东回报率(ROE),因为ROE已成为衡量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。”
社会经济研究中心(SERC)执行董事李兴裕(Lee Heng Guie)认为,自愿缴纳130亿令吉的激增反映了国民储蓄行为的变化,尤其是疫情期间提款的会员如今希望重新积累退休储蓄。不过,Williams强调,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逐步放缓。
“尽管EPF自愿缴纳大幅增长,但其规模仍仅占EPF总基金的约1%。随着人们实现储蓄目标,这一趋势可能趋于稳定。”
EPF如何管理庞大资金池?
随着自愿缴纳的增加,EPF面临更大的资金管理挑战,如何合理配置投资、维持股息回报,将成为关键课题。
李兴裕表示:“EPF的可投资资金池不断扩大,这意味着它需要在本地或海外合理配置投资,以维持稳定的股息收益。”
Yoong则提醒,EPF需谨慎投资,以防资金池过度膨胀而影响整体回报。“市场对大马股市信心不足。2025年1月是近30年来最差的股市开年表现,这反映出国内投资环境的挑战。”
未来展望:EPF缴纳增长趋势能否持续?
经济学家普遍认为,EPF自愿缴纳的增长趋势将持续,并可能推动政策调整。李兴裕表示:“国民退休储蓄意识提升,未来应考虑进一步提高10万令吉的年度缴纳上限。”
Williams则认为,尽管增长趋势可能逐步放缓,但仍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尚未开发,特别是自雇人士与非正式行业工作者。他建议EPF进一步放宽政策,例如允许外籍会员进行自愿缴纳,以扩大资金池规模。
此外,Yoong指出,银行的贷款-存款比率(LDR)在2024年第二季度维持在87%,属于健康水平。但若LDR下降至70%以下,银行可能面临放贷难题,与2007-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情况相似。
“政府提供的500令吉缴纳激励显然起到了促进作用,建议这一政策继续推行,以鼓励更多人参与退休储蓄。”
EPF自愿缴纳的快速增长,是否会对银行长期盈利模式产生深远影响?这一趋势是否会继续扩大?未来政策如何调整,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