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次上市风潮升温:大马证券交易所成为亚洲资本新热点

近年来,马来西亚资本市场对二次上市(Secondary Listing)的吸引力逐渐增强。尽管二次上市在马来西亚并非新鲜事,但仍然较为罕见。然而,近年来,新加坡和中国上市公司寻求在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(Bursa Malaysia)进行二次上市的趋势日益明显。

2024年,马来西亚迎来了55宗首次公开募股(IPO),创下近二十年来新高,并预计2025年将有60家企业上市,进一步显示该市场的活跃度。

新加坡 香港企业瞄准大马市场

去年,新加坡上市公司UMS Integration Ltd宣布计划在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进行二次上市。这家半导体零组件制造商在槟城设有业务,并曾在2011年尝试在韩国进行二次上市,以进入当地半导体生态圈,但最终计划告吹。

无独有偶,另一家新加坡上市的半导体公司Grand Venture Technology Ltd,也于去年9月宣布将在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进行二次上市。

此外,香港上市的能源服务公司Unity Group Holdings International Ltd也宣布了类似的计划。如果成功上市,这将是15年来首家香港上市公司进入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。

Unity Group表示,此次二次上市与公司在马来西亚的业务扩张计划相符,并与当地主要银行之一的战略合作密切相关,旨在支持政府项目。

二次上市的背后逻辑:高估值+市场多元化

尽管全球市场互通,投资者可自由买卖各国股票,但为何这些企业仍选择在马来西亚进行二次上市?

业内人士分析,主要原因包括:

  1. 提高估值
    • 新加坡市场估值偏低,是投资者的长期抱怨之一。
    • 以UMS为例,其在新加坡交易所的市盈率(PE)仅14倍,但在马来西亚,其同行如Greatech Technology Bhd、Vitrox Corp Bhd和Pentamaster Corp Bhd,市盈率分别为35倍、79倍和34倍,形成明显对比。
  2. 扩大投资者基础,提升流动性
    • 马来西亚市场对科技股兴趣浓厚,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关注。
    • 在估值较高的市场上市,可能提升股东回报,并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。
  3. 市场多元化与避险策略
    • 一些中国企业计划赴马二次上市,以分散市场风险,同时增强国际融资能力。
    • 然而,中国公司进行海外上市仍需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(CSRC)审批,流程可能较长,影响融资进度。

过去,马来西亚公司更倾向于前往新加坡、香港或澳大利亚进行二次上市,例如:

  • 顶级手套(Top Glove Corp Bhd)已在新加坡交易所(SGX)二次上市,其股票可在马新两地市场互换。
  • IHH Healthcare Bhd早在2012年便同时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上市,其中马来西亚为主要上市地,新加坡则为二次上市地。
  • 马来西亚锡业公司(Malaysia Smelting Corp)和油棕种植公司 TSH Resources Bhd 也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。

但如今,企业选择赴马来西亚二次上市,反映了市场重心的重大变化。

挑战仍存:监管审批+市场环境

尽管马来西亚市场对二次上市持开放态度,但挑战仍然存在:

  1. 监管审批
    • UMS已于2024年12月31日向马来西亚证券监督委员会(SC)提交申请,但仍需等待批准,并需获得股东同意。
    • UMS在公告中表示,尚无保证一定能获得批准,仍存在不确定性。
  2. 市场表现不确定
    • OM Holdings 2021年在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二次上市后,股价长期呈下跌趋势。
    • TSH Resources 自202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二次上市以来,股价亦未见明显增长,部分原因可能是油棕行业面临的 ESG 相关风险。
  3. 科技板块近期走势疲软
    • 马来西亚科技股指数自2024年6月中旬以来整体表现不佳,这或许会影响投资者对UMS股票的兴趣。

政府支持+GLIC投资 或成关键推力

从政府投资方(GLICs)的角度来看,二次上市也符合政府推动国内投资的战略。
首相敦促政府-linked投资公司(GLICs)加大对本地市场的投资力度,这可能为二次上市提供额外的市场支撑。

随着UMS等公司等待监管审批,市场的焦点仍集中在:

  • UMS的二次上市能否提升其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股价?
  • 是否会吸引更多海外企业效仿,在马来西亚挂牌?

如果UMS的二次上市成功,并在马股获得更高估值,将可能成为其他新加坡、香港和中国企业跟进的重要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