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私合营模式能否支撑马新高铁百亿投资?

吉隆坡-新加坡高铁(KL-Singapore HSR)复兴计划引发关注,专家认为,该项目将有效提升两地的陆路连通性,并改善当前拥堵的跨境交通状况。

马来西亚民主与经济事务研究所(IDEAS)经济学家兼助理研究经理 Doris Liew 表示,该高铁项目将为商务旅客,尤其是往返柔佛与新加坡的通勤人士,提供更高效的出行选择。

“目前,吉隆坡国际机场距离市区较远,单程至少需要一小时,而高铁可实现 90 分钟的‘点对点、城际直达’旅行,极大缩短整体出行时间。”她接受马新社(Bernama)访问时表示。

该高铁线路规划包括大马城(Bandar Malaysia)、雪邦-布城(Sepang-Putrajaya)、芙蓉(Seremban)、马六甲(Melaka)、麻坡(Muar)、峇株巴辖(Batu Pahat)及依斯干达公主城(Iskandar Puteri)七个站点,终点站设于新加坡裕廊东(Jurong East)。

Liew 指出,目前新柔长堤及陆路关卡长期拥堵,通关时间从两小时到六小时不等,严重影响跨境交通效率。

“对于商务旅客而言,长时间堵在交通中并不可行,而高铁将成为高效、可行的解决方案。”她表示。

促进贸易投资与区域一体化

泰莱大学(Taylor’s University)会计与金融学院高级讲师 Paul Anthony Maria Das 认为,该项目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强化马新两国的经济联系,并为区域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。

他指出,90 分钟的旅行时间将促进人员和货物流动,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。

“高铁还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,不仅能加强马新两国的经济与文化纽带,也能促进区域一体化。更便利的交通将提升教育、医疗和就业的可及性,让更多人受益。”他说道。

融资模式成关键考量

尽管高铁项目预计将为马来西亚带来长期经济收益,但业内人士认为,公私合营(PPP)模式将更具可行性,而非完全依赖私人企业投资。

Liew 表示,由政府主导并结合私人企业合作的方式,能确保高铁项目的可持续性。

“高铁建设涉及巨额投资,如果完全依赖私人企业,不仅存在较高风险,其成败还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及长期运营能力。”她警告道。

吉隆坡-新加坡高铁项目最早由马新两国首相于 2013 年提出,目标是将两地的旅行时间缩短至 90 分钟,预计建设成本高达 1000 亿令吉(RM100 billion)。

穆迪分析(Moody’s Analytics)亚太区经济学主管 Katrina Ell 表示,加强城市间连通性有助于提高劳动力流动性,并进一步提升社会经济效益。

“更便捷的交通将促进服务业出口,包括推动旅游业的发展。”她补充道。

与此同时,Paul Anthony 认为,一个结构完善的公私合营(PPP)模式,能确保高铁项目在提供公共价值的同时,具备财政可持续性。

新闻来源:business times